我们的兵站
川藏公路上,有一所叫“昂措”的兵站(藏语“昂措”就是“我们”的意思),当班的是该站副站长钟石和靓仔等几个老兵。一天,川藏兵站部业余演出队小分队一行三人上线演出来到兵站落脚。带队的分队长、排长安琪和钟石再次相见,彼此勾起了对三年前两个人在川藏线邂逅的回忆。故事在现实时空和回忆时空中来回穿梭,让这两个年轻的军人再次接受了使命、荣誉和梦想的洗礼。与此同时,军属金凤和玉儿上线探亲也来到了兵站。由于前方塌方,大家临时组成了一个集体,兵站也成为大家的家。安琪等文艺兵惦记着去前方执行演出任务、金凤和玉儿挂念着前方的亲人,钟石和靓仔们则是默默地坚守和履行着自己的神圣使命……他们都属于高原,属于川藏线,属于军队这个温暖的大家庭。一部关于人的影片,一部关于人的情感与心灵的影片;其次,这才是一部军人的影片,一部关于军队题材的影片。影片回避了军旅题材中惯常的“军人形象”,将川藏公路兵站里的军人回归于普通人,恢复了他们普通人的生活状态——男兵的朴实无华、女兵的俊俏活泼,还有他们普通人一样的情感,而“军人”这份职业使这份情感变得更加独特、更加纯粹,也更加耀眼。影片中的两大看点就是充分发挥了电影图像与声音的特质,尽情展示着影片着意营造的恬淡与诗意。开片镜头一闪就是绵延不断的川藏线,她是那样的壮阔、雄奇、沉着大气、宁静安详,成为每个人内心的一片净土;兵站也是同样的气质,质朴安宁、自然舒展,是军人们心灵休憩的港湾。声音与乐音同样遵循这个原则,高原独有的自然音响在影片中扮演着重要角色:风声、牛铃声、军号声……一阵阵随风飘过,飘进人们的内心深处;音乐则是空灵的、飘逸的,是直抒胸臆的点睛之笔,浓而不艳、点到为止。
石榴的滋味
城郊的一个平房院里,住进两对母女。城里人刘惠芳为女儿珊珊上重点中学,从房东手里租下这个平房院。为减轻房租负担,刘惠芳转手将北边两间房子以每月八十块钱的房租,转租给了乡下来的段小梅的妈妈和段小梅。和珊珊妈花钱将珊珊送进这所重点中学不同,小梅妈是来陪以超过录取分数线十五分的成绩考进来的闺女读书的。珊珊妈说了,主要是来照顾闺女生活的。说起来就这么巧。珊珊和段小梅从一见面开始就好得亲如姐妹不说,上学后还是同班同桌。两个孩子形影不离无话不说,两个当妈的却闹不到一块。在珊珊妈眼里,农村来的小梅妈事太多,今天把农村亲戚带来串门,明天又拉三轮车白菜,把个原本就不大的小院挤得没个落脚的地方。珊珊妈看不起小梅妈,但珊珊妈一问起闺女的考试成绩,就不得不在小梅妈面前感到矮人一截。因为小梅妈根本不管小梅的学习,也不逼着闺女学习,小梅哪次的考试成绩都是班上的前一、二名。珊珊妈说得多了,珊珊也烦。但不管怎么烦,珊珊还是尽最大努力,在小梅的帮助下,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。帮助珊珊,小梅尽自己所能;帮助小梅,珊珊也是有求必应两肋插刀。但每次央求小梅帮助自己、或者接受小梅帮助时,珊珊就特佩服、也特羡慕小梅这个来自农村、会爬树、敢抓蛇、会吹唢呐、还能“打工”挣钱的同学。当珊珊妈暗中跟踪,终于发现小梅靠给殡仪馆吹奏哀乐打工挣钱贴补家用时,珊珊妈感动了,感动中从此改变了对小梅妈的态度。珊珊妈主动改变的态度,换来了小梅妈的热情回报。当珊珊妈从丈夫卷入经济纠纷长达四年的诉讼官司中解脱出来时,是小梅妈的宽慰和鼓励,给了珊珊妈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动力。暖意融融的小院里,迎来了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。冬至那天,两个为孩子上学遇到一起的家庭,凑到一起包起了饺子。随着一盘盘冬至的饺子端上餐桌,两个家庭的不同困难在消弭退缩,两个家庭的幸福却在热气腾腾中洋溢开来。
我的天使在街上
导演:刘抒鹃编剧:费明主演:王新、庄庆宁、温桂钰片种:故事片类型:剧情、喜剧、爱情出品单位:温州奥榜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长度:87分钟出品年代:2008剧情简介网络编辑陶坎是一位比上不足,比下有余的青年,日子过得还算滋润。但当女友离他而去时抛下的一句:“再想找我这样的,你还得更优秀、更强大。”令他倍感挫败,万念俱灰之下,自己寻寻觅觅、凄凄切切,未能找到新爱而心灰意冷,沮丧绝望,甚至想从高高的过街天桥上跳下去了此一生。就在生死时速千钧一发之际,忽听到桥下街头一声银铃般的呼唤,要他从过街天桥上下来,他定睛一看,见是一位姑娘,便走下来,这位姑娘叫高学丽,是一间婚姻介绍所的负责人,俩人相识一淡,复燃了陶坎心中生命将息的火花,让他从沉沦绝望中苏醒过来。并且历经了同三位“代码”女士浅尝辄止的相亲接触之后,几经点化,在高学丽这位天使温敦善良的薰陶抚慰之中,重获纯情真爱。二人鸾交凤友、琴瑟和鸣,扬起生活的风帆,开始了新的人生跋涉。影片围绕高学丽开办的婚介所发生的一系列幽默故事展开,描绘了都市生活中的温暖爱情故事。影片告诉人们,天使是善良关爱的化身,她并非貌如天仙,更不是在遥远的天边;其实在茫茫人海中,天使就在我们身边。从普通中见高尚,从善良中见真情。
*
*